你的位置:亚新体育训练 > 新闻动态 > >‌南京明城墙涂鸦事件:当600年文化遗产遭遇“到此一游”之痛_游客_文物_保护
热点资讯
新闻动态

‌南京明城墙涂鸦事件:当600年文化遗产遭遇“到此一游”之痛_游客_文物_保护

发布日期:2025-06-25 21:20    点击次数:67

怎么说呢,最近南京的明孝陵和明城墙又上热搜了,不过这次可不是因为什么文化盛事。五一假期刚过,骆驼石像被涂鸦的新闻还没凉透,热心市民又发现神策门到玄武门这段城墙简直成了“涂鸦展览馆”——“2025年到此一游”“黄某某”“妈妈我爱你”……硬物刻出的白字密密麻麻,远看像得了皮肤病,近看更是扎心。

600岁的城墙,扛不住一把钥匙的伤害

你懂的,明城墙可不是普通砖墙。它建于1366年,一砖一瓦都是朱元璋时代的“国家工程”,光是城砖烧制就有“物勒工名”制度(每块砖刻工匠名字,出问题直接追责)。可如今,某些游客的钥匙、硬币随手一划,就能让这些600多岁的老砖“破相”。文物专家私下吐槽:刻字产生的物理磨损会直接破坏砖体表面的保护层,雨水渗透后加速内部腐蚀,“相当于给城墙慢性放血”。更讽刺的是,有些涂鸦还特意标注日期——敢情是把世界遗产当日记本了?

话说回来,涂鸦者可能没想过后果有多严重。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规定,故意损毁文物轻则罚款拘留,重则按《刑法》第324条吃牢饭(最高十年)。去年杭州西湖就有游客因刻字被列入旅游黑名单,三年内禁止进入部分景区。对了突然想起,南京部分景区也在试点信用积分制,乱涂乱画可能让你未来订不到门票、住不了酒店——这代价可比发朋友圈“炫技”沉重多了。

展开剩余75%

从“刻字留念”到“拍照打卡”:旅游心态该升级了

记得小时候跟团旅游,导游总说“摸摸赑屃能沾福气”,结果文物被摸得包了浆。现在年轻人虽然不迷信这个,但“到此一游”的冲动似乎换了个马甲继续存在。某社交平台上,依然有人炫耀“在长城隐蔽处刻心形图案”的所谓浪漫,评论区居然还有人求具体位置。怎么说呢,这种“打卡式破坏”本质上和大爷大妈当年刻字没区别,都是把公共遗产当私人纪念册。

其实南京对明城墙的保护已经算严格了。管理方不仅加装了监控,还定期用专业药剂清洗非法涂鸦(虽然会留下轻微痕迹)。但巡查人员也无奈:全长35公里的城墙,总有监控死角。去年玄武门附近就抓到一个大学生,他辩解说“刻女友名字是让爱情永恒”——好家伙,城墙还没永恒呢,你俩先分手了咋办?

保护城墙,光靠罚款够吗?

或许有人觉得,罚得够狠就能吓退涂鸦者。但现实是,很多破坏行为发生在几秒钟内,等保安赶到早溜了。相比之下,西安古城墙的做法值得玩味:他们把修复过程做成互动展览,游客能亲手触摸不同年代的修补砖块,旁边配上触目惊心的刻字对比图。这种“沉浸式教育”效果意外地好——毕竟谁也不想自己的名字和“破坏分子”标签挂上钩。

南京其实也有文化体验的底子。明城墙博物馆里就陈列着当年烧砖的“责任到人”制度文献,如果把这段历史和现代信用体系联动宣传(比如“古人刻名是为担保质量,今人刻名是为败坏公德”),可能比干巴巴的警示牌更有冲击力。

城墙上的涂鸦,照出哪些社会病灶?

仔细看那些涂鸦内容,除了跟风式的“到此一游”,还有“妈妈我想你”“某某某爱某某某”之类的情绪宣泄。心理学教授分析过,这类行为往往混合了刷存在感、发泄压力甚至反叛快感。就像有人非要在禁烟区抽烟,本质上是通过破坏规则获得掌控欲。

更值得警惕的是“破窗效应”——当一段城墙出现几处涂鸦却没及时清理,后续模仿者会指数级增加。管理方透露,神策门那段最严重的涂鸦区,最早其实只有两三个小刻痕,结果一个月内发展成“涂鸦大赛现场”。反观同样人流量巨大的中山陵,因为坚持“当日涂鸦当日清理”的原则,十年来的刻字案例不到十起。

普通人能做什么?从“不刻字”到“敢制止”

保护文物这事儿,不能光指望管理部门。日本奈良的东大寺有个传统:游客发现有人摸佛像会立刻出声制止,甚至集体鼓掌“送走”破坏者。这种民间监督文化,或许比罚款更有威慑力。

在南京,已经有志愿者组织“城墙守护者”定期巡查。他们不穿制服,就假装普通游客蹲守,发现刻字立即拍照留证并劝阻。成员王阿姨说得好:“看见刻字不管,等于纵容下一个熊孩子。”去年他们阻止了二十多起涂鸦,最绝的是有个小伙刚掏出钥匙,就被三个“路人”围住“热情讲解”文物保护法,最后红着脸道歉离开。

话说回来,技术手段也能帮大忙。北京故宫试点的人脸识别系统,能自动标记曾有破坏行为的游客。虽然涉及隐私争议,但用在重点文物区域或许值得商榷。南京明城墙完全可以对涂鸦高发段落实时AI监控,配合语音警告:“您已进入文物监控区,刻字行为将自动报警”——这效果,绝对比“禁止涂鸦”四个字管用。

写在最后:城墙沉默,但历史记得

站在玄武湖畔远眺,夕阳给明城墙镀上一层金边。那些凹凸不平的砖面,有些是战争留下的弹痕,有些是岁月侵蚀的裂缝,而最新鲜的白色划痕,却是我们这个时代某些人“到此一游”的证明。600年前,工匠们在砖上刻下名字是为责任;600年后,游客刻下名字却成了耻辱。保护城墙不仅关乎法律,更是一场文明素质的考试——你愿意让自己的子孙将来看到的,是承载历史的厚重砖石,还是布满划痕的“涂鸦墙”?

发布于:广东省

上一篇:欧元挑战美元地位?欧洲央行副行长看到了“天赐良机”……
下一篇:上海启动年度“杰出工程师”评选,参选标准:崇尚创新,不限国籍
友情链接: